大气污染的几种误区你知道吗?
据调查,部分城市因空气质量持续下降被相关部门通报甚至约谈。当地政府压力较大,公众也有怨言。
如何在压力与困境中突围,考量着地方政府的智慧。作为环保行业的我们都知道,改善大气质量,要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不要因为一些错误的认知,而走入误区。
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,只有积极创新思路,做好基础工作,才能实现空气质量改善。目前,部分地区经voc常在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欠佳时找各种理由进行搪塞。
一是以源解析为理由。
一些地方向上级汇报工作被追问空气质量为何没有改善时,往往以没有完成污染物源解析为理由,意即没有源解析就一定做不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。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。源解析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确实可以起到一定作用,通过科学定位,全方位预测分析,能够更加精准地分析污染因子的来源,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鼓励建立源解析系统。但是在条件还不允许的地方,治理任务还是需要一项一项去完成,需要各部门、各单位真抓实干。
二是计划沦为空话。
为什么一些地方会出现空气质量持续下降的趋势?这与当地大气污染防治计划落实不到位有关。例如,某地《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》提出关闭砖瓦厂200多家,淘汰黄标车2000多辆。两年多过去了,还剩100多家未关闭,有近一半黄标车没淘汰。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进度缓慢,落实计划基本成为一句空话。如果不能认真、仔细地落实相关治理计划,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。
三是强调客观因素。
有的地方在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时,总是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和不利因素。拿地形、风向、位置等与其他城市作比较,认为环境质量不提升主要是外因造成的,有的喜欢拿输入性污染说事,而不擅长剖析内在原因,不加强自身建设,这样的思想很不利于污染治理。
治理大气污染,需做好以下工作:
首空气污染先,数据说话,充分会商。空气质量是用数据来说话的,只有保证数据科学真实,才能做好一系列工作。一方面,要完善硬件设施。在很多地方,监测仪器已经年久老化。一些城市监测站点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,没有维护更换过,建议对这些仪器进行校准,有条件地方可以考虑更换新一代的监测仪器。还有一些城市日益发展壮大,城区不断变化,空气监测点位却没有重新调整。要认真排查监测点位周边1000米~3000米范围内的环境,比对点位是否处在工业集中区、机动车尾气重灾区等环境中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人员队伍建设。要提升监测人员业务水平,全方位保障自动监测点位的正常运行,在保证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加密会商,认真分析数据概况,总结出污染因子,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。
目前大气污染中,工业废气占主要份额,而现在解决工业废气污染的方法也有很多,像生物除臭、废气处理设备、离子除臭设备、光解除臭等很多种方法,
其次,分担任务,传导责任。大气污染防治涉及环保、发改、城管等多个部门,大部分地区已经将任务进行分解。确保各个部门能按时高效完成任务是关键所在。可以说,一些地方正是因为责任没有层层传导,才造成防治任务完成效果不佳。当前,国家出台了《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(试行)》、《环境保护督察方案(试行)》,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文件,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并落实自身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,推动各部门认真履职,督导其完成任务。
第三,精准发力,歼灭要害。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在战略上重视,在战术上也不能藐视。每个地方的环境问题不同,要根据地方实际制定科学的防治计划,优先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问题。针对机动车污染、扬尘污染等不同的污染来源,要运用经济、行政、市场、法律等不同的手段,精准发力,各个击破。
第四,宣传发动,全民参与。环境保护,人人有责。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,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,强化公众参与。要通过报纸、网络等媒体,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宣传,让公众重视并参与进来。要经营好自身的阵地,包括政府网站等,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。要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,使其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