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至蓝天保卫战阶段性大考节点,臭氧污染却频频登上头条。
臭氧污染,可能比你想得要“厉害”几分——它是夏季污染的“头号元凶”。通俗来讲,晴空万里,风和日丽,但空气污染指数爆表。O3已逐渐成为仅次于PM2.5,影响优良天数比率的重要因素。相关部门和专家已多次表示,臭氧污染的治理工作刻不容缓,已是继雾霾之后困扰城市空气质量的又一重要污染物。亦如专家多言,“臭氧的挑战正逐渐凸显出来。”数据显示,我国臭氧浓度在近四年上涨了21%。
如今,虽然不达标天数中PM2.5依然占大头,但臭氧浓度不达标天数的占比正在不断增加。2019年,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平均浓度为14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上升6.5%。同样是在这一年,全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.8%,仅次于占比45%的PM2.5(细颗粒物)。另据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汾渭平原、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重点区域臭氧浓度增加尤为突出。
但从时间上来讲,当前正处于臭氧污染高发阶段,能否控制住夏秋季的臭氧污染,关系到今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能否顺利收官。系列治理文件、标准连续出台,臭氧污染防治在蓝天保卫战中占据了重要一席。三年前出台的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中特别提出要加强vocs的整治。来到收官之年,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《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》,对VOCs治理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提出具体要求。
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是形成臭氧(O3)的重要前体物。生态环境部曾在今年5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,我国当前臭氧生成主要是VOCs控制型。尤其是VOCs来源复杂,挥发性强,涉及行业广,产排污环节多。臭氧攻坚战中,首要攻克的难题就是人为源的VOCs。由于业界对于臭氧还有待研究,因此,臭氧污染防治很难实现有的放矢。其中,移动源机动车治理一直是个难点,化工、餐饮等多且分散,想要精准控制,难度可想而知。
但如何做到PM2.5和臭氧协同防控,是前述地区面临的技术难点。防治臭氧污染和防治雾霾的方法类似,但前者比后者治理难度大,且呈浓度逐年升高、区域性污染特征显著、超标天数多等特点。VOCs管理分散,不像PM2.5治理中管住一些重点污染企业就有明显改善效果。同时与PM2.5相比,臭氧因其微量无色的特性,对能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,污染隐蔽。由于前体物NOx与VOCs在臭氧生成的链式反应中关系复杂,导致其治理机制复杂。
源头替代难度尚可,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主动性和技术条件,但另一难点——无组织排放却没那么简单。面对PM2.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和臭氧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,受访干部和专家建议,紧抓VOCs源头替代这一关键。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看来,PM2.5与臭氧协同治理的核心问题在于VOC与氮氧化物的协同减排。
2020年打响的VOCs攻坚战主要瞄准了石化等重点等行业。诚如,从源头替代、无组织排放管控、末端治理、园区和集群综合整治、排口规范化标准化、O3污染天气分级分类管理等方面落实各项VOCs减排措施。而从长远地来看,“十四五”期间大气治理要注意多个协同控制,诚如PM2.5和臭氧协同控制、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大气污染减排的协同控制等。特别是在技术和监管上存在短板的VOCs减排领域,或许正是未来环境设备和监测监管市场的一个增量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38837.html
本文章内容 来源于 百度知道 ,如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 2850832025@qq.com, 本网收到通知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本篇内容